集预应力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施工的一体化

广泛用于路桥、市政、 高层建筑、电站建设、岩土锚固、深基坑支护等工程。

咨询热线:

16637818887

新闻中心

中亚预应力 ☆ 是集预应力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施工的一体化大型企业

行业新闻 / Prestressed equipment

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世界首座千米公铁共用跨桥开始通车运营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1/4/28 11:58:58浏览:/次

文章摘要:

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跨度超过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运营。这一全长米、主跨米的大桥,南起苏州市张家港、北至南通市通州区,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交通线路。其铁路桥钢桥面大规模应用了富阳籍科学家邵旭东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钢超高性能混凝土轻型组合桥面结构技术。致力桥面结构研究余年

 7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跨度超过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运营。这一全长11072米、主跨1092米的大桥,南起苏州市张家港、北至南通市通州区,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交通线路。其铁路桥钢桥面大规模应用了富阳籍科学家邵旭东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技术。

致力桥面结构研究20余年,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钢桥面,是大桥的门面。然而疲劳开裂、沥青铺装破损是钢桥面维护过程中两大世界级难题。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跨径悬索桥、斜拉桥的大量修建,钢桥面铺装被普遍采用,两大病害频繁出现,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也成为钢桥发展的拦路虎。邵旭东回忆,2000年前后,自己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现状后,便将专业研究方向确定为大跨与新型桥梁结构研究以及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开始了长达10年的钢桥面病害难题攻坚之路。

 

  作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桥梁研究所所长,多年来,邵旭东教授带领团队对钢桥面铺装的两大世界级难题进行持续研究,几经失败后,终于在2010年成功研发出强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抗拉和收缩性能的钢桥面专用超高韧性混凝土(STC),并首创提出钢-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

研究表明,STC可提高钢桥面局部刚度超30倍,降低车载作用下钢桥面应力平均达50%。2011年,该技术首次应用于广东肇庆马房大桥第11跨,成为该桥至今唯一不开裂的方案。

 

  邵旭东教授带领团队,用一个10年的时间取得了钢桥面病害难题的突破性进展,也一直在用更多的10年,不断优化方案,兑现桥面终身无需大修的科研承诺。

 

  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从来没有停下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的脚步,探索钢-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适用性。目前,在强震区、高寒区、高腐蚀性地区和严重疲劳开裂的钢桥上,我们的技术都已打造出成功案例。邵旭东介绍,在2010年至2020年的这一个10年间,该项目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该领域国内外首部专著《钢-超高性能混凝土轻型组合桥梁结构》等3部著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

 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入选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邵旭东教授的首发论文位列权威刊物《中国公路学报》桥梁工程栏目2008—2017年度高被引论文个人作者第1名;在第五届国际正交异性钢桥大会(美国)上主旨演讲介绍该技术,受到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我国25个省市100多座实桥(竣工45座),涵盖了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各类基本桥型,其中不乏沪苏通长江大桥、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桥、海文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也包括我省的嘉兴沈荡大桥、湖州五一大桥等工程。可以说,这一科研成果为解决钢桥面板易疲劳开裂、沥青铺装极易破损的世界性难题找到了根治途径。

科研、教学两不误,脚踏实地践行桥梁强国梦

 

  7月11日,中国公路学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混凝土箱梁桥二次张拉钢绞线高效竖向预应力新体系研发与应用项目成果评价视频会议,评价委员会由郑皆连院士、张喜刚院士等9位权威专家组成,项目第一完成人即为邵旭东教授。评价委员会在听取视频汇报和质询评议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短索高效预应力新体系是邵旭东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又一重大科研突破,解决了历时久远、量大面广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腹板开裂严重、安全隐患突出这一世界性难题。

 

  解决这个难题的科研路,还得从2002年说起。邵旭东介绍,项目组自2002年起,通过新型锚具研发、室内模型试验、理论与数值分析、现场测试反馈、标准化研究等手段,形成了二次张拉钢绞线高效竖向预应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目前,成果已应用于全国240余座大跨径混凝土梁桥中,我省黄姑塘特大桥、G25德清至G60桐乡高速联络线湖州段七座大桥工程等20余座桥梁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和桥梁建设相伴几十年,邵旭东不仅将其视作事业,某种意义上,桥梁研究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攻克桥梁建设难题的喜悦、见证科研成果被应用推广的欢欣、看到中国桥梁事业蒸蒸日上的自豪,邵旭东一直脚踏实地践行着桥梁强国梦。

作为桥梁建设路上的引路人,邵旭东也将自己的科研心得和理论实践编著成书。其中《桥梁工程》这一教材已被国内近百所高等院校选作桥梁工程课程的主修课教材,目前已重印26次,发行量居同类书籍首位。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桥梁工程课程,都采用了这本教材。

版权申明:本站有部分文章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产品more >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397号-2 【免责声明】【营业执照】

    扫码反馈

    扫一扫,反馈当前页面

    咨询反馈
    扫码关注

    中亚预应力微信号

    返回顶部